21世纪初的研究者依然对幼儿的与道德相关的社会性行为有所关注,但是不再强调“利他”的概念,而更普遍地使用了“亲社会行为”的说法。研究者更多地研究幼儿亲社会行为的发展特点和影响因素,研究真实生活中幼儿的合作、分享的行为。例如,陈会昌的研究团队探究了幼儿公平分配玩具行为[76],幼儿对“偶得物品”与“拥有物品”的分享行为[77];陈琴研究了幼儿合作行为的认知发展特点。[78]
(四)儿童心理品质的研究
庞丽娟、姜勇、叶子通过因素分析发现幼儿的社会性品质主要由同情心、自制力、责任心、自信心、克服困难的勇气与意志力等维度构成,并发现同情心与自制力是影响幼儿社会性行为的最主要的社会性品质因素。[79]
张日昇、胡克祖、杨丽珠对3~6岁幼儿好奇心的结构进行了探索与验证性因子分析,发现好奇心包括敏感、对未知事物的关注、好问、喜欢摆弄、探索持久和好奇体验6个维度。[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