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节 兵制
古代兵制,当以春秋、战国之间为一大变。春秋以前,为兵者率皆国都附近之人,战国时乃扩及全国。而杀戮之惨,战争时创痍之甚,亦即与之俱进焉。
言古代兵制者,率依据《周官》,以其文独完具也。然《周官》实已为后起之制矣。《夏官序官》云:“凡制军,万二千五百人为军。王六军,大国三军,次国二军,小国一军。军将皆命卿。二千有五百人为师,师帅皆中大夫。五百人为旅,旅帅皆下大夫。百人为卒,卒长皆上士。二十五人为两,两司马皆中士。五人为伍,伍皆有长。”自来言古兵制者皆主之。然此说实与今文异。今文之说,见于《白虎通义·三军篇》。其说曰:“国必三军何?所以戒非常,伐无道,尊宗庙,重社稷,安不忘危也。何以言有三军也?《论语》曰:子行三军则谁与?《诗》云:周王于迈,六师及之。三军者何?法天地人也。以为五人为伍,五伍为两,四两为卒,五卒为旅,五旅为师,师为一军,六师一万五千人也。《传》曰:一人必死,十人不能当;百人必死,千人不能当;千人必死,万人不能当;万人必死,横行于天下。虽有万人,犹谦让,自以为不足,故复加二千人,因法月数。月者群阴之长也,十二月足以穷尽阴阳,备物成功,万二千人,亦足以征伐不义,致大平也。《穀梁传》曰:天子有六军,诸侯上国三军,次国二军,下国一军。”此文为人窜乱,几不可读。然其说仍有可考见者。《说文》以四千人为一军,《一切经音义》引《字林》同,是万二千人适三军也。《鲁颂》云:公徒三万。《管子·小匡》述作内政寄军令之制曰:“五人为伍,轨长率之。五十人为小戎,里有司率之。二百人为卒,连长率之。二千人为旅,乡良人率之。万人一军,五乡之师率之。”其所谓旅,即《白虎通义》所谓师,然则古实以万人为军,天子则又加二千人也。313《孟子·告子下》言:“三不朝则六师移之。”亦以天子为六师。《说文》云:“军,圜围也。”则军乃战时屯驻之称,其众之多少,本无一定。战时亦不论人数多寡,皆分为三。见《诗·常武疏》。《公羊》隐公五年《解诂》:“二千五百人称师,天子六师,方伯二师,诸侯一师。”二千五百人称师句,必后人所改。《穀梁》襄公十一年,“古者天子六师,诸侯一军”实与万人为军,天子又加二千人之说合,知今《通义》所引,亦必后人所改也。凡今文家所言制度,率较古文为早,观《白虎通义》与《周官》所言兵数之不同,而可知兵数之渐增矣。《左氏》襄公十四年:“成国不过半天子之军。”与《周官》合。